导语: 2024年7月23日,西安交通大学“赤旗领航,共谋复兴”团队一行,踏上了前往绥德非遗文化陈列馆和中共绥德地委旧址的旅程。此次考察其一旨在通过实地考察和深度访谈,深入了解绥德非遗文化的独特魅力与传承现状,并探讨其在现代社会的传承与发展之路。团队特别安排了对文化馆武文杰馆长的访谈活动,以期从绥德非遗文化工作者的实践中学习文旅融合、文化振兴的宝贵经验。考察其二旨在通过实地探访参观红色革命文化旧址,深入学习中国共产党人在陕北绥德革命根据地留下的宝贵红色精神,以期加强团队成员对我党红色精神的学习与感悟。
主体:
1、 非遗文化的璀璨瑰宝与文化馆的深度访谈
团队首先参观了绥德非物质文化遗产陈列馆,团队成员欣赏了馆中的石雕、唢呐、秧歌、剪纸与泥塑等艺术作品。在参观过程中,团队特别安排了一场与文化馆馆长武文杰的深度访谈。访谈中,武馆长回答了团队成员提出的关于文化馆的创办经验、保存非遗文化的方式、非遗文化与当地产业的结合以及非遗文化在当下的创新发展等方面的问题。尤其在传承非遗文化方面,武馆长提到以秧歌等舞蹈、唱腔类非遗文化为例,文化馆通过整理、录制等方式,实现了对非遗文化项目的保存与传承。他表示,希望年轻人也可以加入非遗文化传承行列。他同时也自豪地说到,非遗文化正在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绥德县也在不断探索推进“非遗+”产业发展新格局,组织开展多种形式的系列宣传展示活动,促进非物质文化遗产与县域经济社会深度融合发展,不断拓宽绥德非遗产业发展渠道,先后打造了鲍武文石雕、武燕剪纸、“郝字号”等非遗品牌,推进非遗资源优势向非遗产业优势转变。作为馆长,他相信可以看到未来绥德县的非遗文化会发展的越来越好,走出黄土高原,为更多人所看见。团队成员们纷纷表示,这次访谈让他们对绥德非遗文化有了更深入的了解,也为他们后续的学术研究和实践探索提供了宝贵的思路和借鉴。
二、文旅融合,创新传承之路径
通过此次参观学习和深度访谈,西安交通大学“赤旗领航,共谋复兴”团队深刻感受到了绥德非遗文化的独特魅力与深厚底蕴。同时,团队成员也意识到,如何更好地保护与传承这些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团队成员一致认为,文旅融合是推动非遗文化保护与传承的有效途径之一。为了实现这一目标,他们提出了一系列具体的策略:打造非遗旅游线路、开发非遗文创产品、举办非遗文化节庆活动等。同时,团队成员还建议加强非遗传承人的保护与培养工作,建立完善的传承人认定与激励机制;并加强非遗文化的数字化保护与传承工作,利用现代科技手段记录和保存非遗文化的珍贵资料。团队成员认为这些措施有助于促进当地的经济文化发展。
3、 参观考察中共绥德地委旧址
十时许,团队成员前往中共绥德地委旧址。旧址位于疏属山脚下的道观九真观中,是一个始建于明朝嘉靖年间的古建院落。这里曾是革命年代中共绥德特委的所在地。1924年11月,李子洲等人在绥德县的陕西省立第四师范学校建立了陕北第一个党小组,疏属山下的道观九真观成为党组织活动的地点之一。抵达中共绥德地委旧址后,在工作人员的伴同下,团队成员参观学习了中共绥德地委旧址。参观的过程中,团队成员对中国共产党于抗战时期在陕北所做的工作有了更加详细的了解。采访结束后,团队成员还近距离感受了中共绥德地委旧址的实物资料,包括当时我党的文件资料以及习仲勋同志和齐心同志举行婚礼的窑洞。
4、 红色传承,学习党性精神
在中共绥德地委旧址的参观学习中,我们深刻感受到了红色精神的强大力量。这里不仅是历史的见证,更是革命精神的传承之地。每一块砖瓦,每一份文献,都仿佛在诉说着那段峥嵘岁月,激励着每一位参观者不忘初心,牢记使命。此次参观不仅是一次精神的洗礼,也为我们揭示了红色资源在促进当地经济发展中的重要作用。通过深入挖掘和有效利用这些宝贵的红色文化遗产,绥德正积极发展红色旅游,不仅让更多人了解并传承红色精神,还有效带动了相关产业的发展,为当地经济注入了新的活力。
结语:
西安交通大学“赤旗领航,共谋复兴”团队的绥德文化馆和中共绥德地委旧址之行圆满结束了,但他们对绥德非遗文化和红色精神的探索与传承之路才刚刚开始。团队成员将继续深入挖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红色精神的内涵与价值。同时,团队成员认为绥德当地正在举行的民歌展演活动作为一种多元化的形式和创新性的举措值得更多地区学习借鉴,进一步推动文化旅游产业的融合发展,为当地经济社会发展注入新的动力。